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文化 正文

文化

逆水行“槽”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02-14 10:25:15

  为了到达彼岸,人类发明了舟船。中国古代舟船种类有百千种之多。从独木舟、楼船到八槽舰、唐船等等,丰富多彩,熠熠生辉。而舟,也成为了中华儿女托物言志的重要载体。明代《增广贤文》的“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,成为了激励我们努力前行的箴言。

  在闽东古镇斜滩,有一种小船叫斜滩槽,又称“溪溜仔”,是斜滩溪上唯一的运货、载客用的小木船,每条船载货1吨左右。其船身宽2米、长4米,主要用松木、樟木、杉木等木料建造。这种船船身坚固,耐碰撞,适合在浅滩、陡滩多的小河流上行驶。船上备有能升降开合的竹篷,作为避雨休息和住宿之用。

  别看斜滩槽造型简单,但是制作起来需要大小十几道工序,哪一个环节出一点差错,都会影响到整艘船的质量,甚至会造成船毁人亡。从上山选材、砍伐木材、原木断料、破板、分板、打造特制的船钉、建造龙骨、制作船壳板、用麻丝、桐油石灰补缝、制作船桨、上油漆到下水测试,十几道工序皆需严格把关,精打细磨。这个过程,既要保证船体不漏,也要保持船身平衡性,这样在水里才安全易行。

  斜滩槽有着其他材料的船舶无可取代的优点。比如同样大小的船只,一旦行船时遇到大浪,铁船和水泥船都会因为自重的原因而容易下沉,但斜滩槽因为本身重量轻则会随浪势而起伏,很难被风浪打沉。

  斜滩溪百十里水路急流险滩众多,全程逆流而上。货船都靠船工逆水倒推,将船只运送到斜滩。整个航程极其艰难,急流处,至少要6个人一起才能推得动船只,船工们将这个过程取名为“拔濑”。当时一条船运载的货物一般是1吨,而这里的水面并不宽阔,船工们不能用绳索拉纤,只能站在河里,6个人齐心合力用肩顶、手拽、手推。他们唱着“哟嗬、哟嗬”特有的歌谣,脚蹬石头,身体弯得像一张弓,肩上、手上是一重重铁一般硬的老茧。

  斜滩槽在逆水而上的过程中,船工们要保持一致的力量,稍微一松劲,就会后退很远的距离。船工郭老,如今已年过九旬,回忆起年轻时的“拔濑”,他说,在推送船只的过程中,我们全程不能有丝毫的松劲,否则,整条船就往下游退,甚至导致船工被压到船舱下。这个过程,即便手上、肩膀上都流出血了,也要咬牙坚持。世世代代的船工们就是这样用他们的汗水和热血,在逆流中,拉出了斜滩槽上一个个传奇,留下了坚韧不拔、勇于开拓的可贵精神。

  “逆水行舟用力撑,一篙松劲退千寻。”永葆“一篙松劲退千寻”的警觉,是斜滩行“槽”人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:“我们现在所处的,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、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,是一个愈进愈难、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、非进不可的时候。”我们前行的道路,会有缓流也会有险滩,有晴空也会有风雨。中流击水,奋楫者进,遇到风险不回避、碰到困难不绕道,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,我们定会创造新的辉煌。

  现在,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,斜滩槽营造技艺渐渐失传,摇船运货更是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记忆。那一艘艘精巧别致的斜滩槽,渐渐驶离了人们的视野,停靠在了时光的彼岸。但是,先辈们这种逆水行“槽”,百折不挠的精神却代代相传。(卢彩娱)

>>><<<